中国水利报:河南:书写幸福黄河“中原答卷”
中国水利报:河南:书写幸福黄河“中原答卷”

中国水利报 2025年11月11日 第5934期 第1版
□本报记者 彭可 通讯员 陈婉莉
黄河安澜,国泰民安。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提出地和核心实践区,河南省始终牢记嘱托,锚定“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目标,从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防洪安全、水网建设、水土流失治理等多维度协同发力,以实干担当书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原答卷”。
绘就河湖新图景
筑牢生态富民根基
秋日,漫步洛阳市宜阳县洛河城区段,23公里长的滨河公园里,文化健身广场与主题小公园错落分布。“以前洛河河面窄、多土坝,溃堤风险大。”宜阳县水利局党组成员赵理朝介绍,通过3轮资金投入,当地对河道拓宽加固、设计绿化,实现“一段一特色、一水一景观”,并建立覆盖全县24条河渠的河湖长体系,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这是河南推进全域幸福河湖建设的生动缩影。河南聚焦黄河安澜、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深入开展河湖库“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黄河洛阳市孟津区段通过“退砂还湿”“退养还湿”,将昔日采砂场、养殖场变为3万多亩湿地,每年吸引众多游客;中牟新区沿黄乡镇打造“黄金采摘带”,延伸出葡萄扎染等亲子游项目,让黄河岸边群众吃上“生态旅游饭”。此外,河南通过“点上兴产业、线上联文化、面上融生态”的“点线面”融合模式,初步形成“生态美、产业兴”的良性循环。
水土流失治理同步推进,筑牢生态屏障。在三门峡市灵宝市寺河乡,水肥一体化滴灌滋润着高山果园,田间生草技术有效防止了坡地水土流失。“以前是荒坡,现在变成了‘聚宝盆’。”种植户胡俊杰说。三门峡市通过“一企一策治理一山一沟”模式,撬动民营资本参与荒山治理,减少入黄泥沙。洛阳市嵩县叶岭村探索出“治理﹢产业”的双赢模式,通过“坡改梯”“坝拦泥”,将贫瘠坡地变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发展丹参种植产业助农增收。
2019年以来,河南在黄河流域建成11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和4个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基地,完成水土流失防治面积324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0.3%,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筑牢坚实屏障。
科学调配黄河水
“织”密水网促发展
“辛杨干渠引水及时,自流灌溉不用抽水,真是太方便了!”濮阳市范县杨集乡西牛桥村村民牛恩宾感慨。这得益于数字孪生技术在于庄灌区的运用——作为全国49个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项目之一,于庄灌区构建了三维数字模型,集成200多处监测设备,依据作物需水模型与实时气象数据自动生成配水方案,配水精准率达90%,节水率超10%,每个灌溉周期缩短48个小时。
河南过境黄河水量占全省入境水资源的90%,如何用足用好这一“活水”?6年来,河南持续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在引黄灌区推广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亩均减少灌溉用水约30%;在工业领域率先开展重点用水行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河南金马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生化处理、蒸发分盐等技术,年节水约200万立方米。严格的水资源监管同步发力,通过控制取用水总量及加强引黄取用水全过程监管,推动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截至2023年年底,河南黄河流域及供水区地表水水资源年均开发利用率约为2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至21.4立方米,较2019年下降28.9%。
现代水网建设持续推进,激活流域发展动能。“要不是引来黄河水,今年100多万亩秋作物得少收六七成!”周口市扶沟县水利局赵口灌区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赵玉辉说。今年7月,秋作物生长关键期遇高温少雨,水利部门从赵口灌区渠首引水,让黄河水首次直达扶沟县田间地头,保障全县七成秋作物灌溉需求。2019年以来,河南以黄河干流为主轴,建成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小浪底南岸灌区等四大引黄灌区工程,年新增引黄水量9.2亿立方米,覆盖黄河南北12个省辖市,形成贯通豫东、豫北的“清水走廊”,每年还能向贾鲁河、惠济河等河流补水17.66亿立方米,减少地下水开采7.29亿立方米。
“引得来”更要“蓄得住”。在商丘市民权县黄河故道,任庄、林七、吴屯等3座水库正在清淤扩容,完工后将新增库容5558万立方米,实现引黄、引江济淮、南水北调“三水”联合调度。“我们正统筹黄河水、外调水、本地水,打造‘一轴两翼三水’流域水安全保障格局,加快构建‘八横六纵、四域贯通’的现代水网。”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李建顺表示,这张水网既是守护粮食安全的“保障网”,也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网”。
筑牢防洪安全屏障
守护黄河长久安澜
“万里黄河,险在河南”。黄河河南段多处于“豆腐腰”河段,历史上善淤、善决、善徙。2019年以来,河南坚持全流域“一盘棋”思维,加快构建“上排下拦、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以三门峡、小浪底、陆浑等干支流水库为核心,根据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当预报黄河花园口流量超过5000立方米每秒时,陆浑、故县、河口村等3座水库同步控制洪水下泄,保障干流堤防与城市安全;千里标准化堤防、分滞洪工程协同发力,使黄河河南段整体防洪能力实现历史性提升。
科技赋能防汛调度。河南加快数字孪生建设,通过无人机巡航对水库大坝、泄洪洞等重点部位开展全方位隐患排查,数据实时上传管理平台。“防汛调度系统接入气象预报、28个雨量站水文数据,构建洪水预报、调度及蓄水淹没模型,可正反向推演洪水演进。”河南省河口村水库运行中心主任吴庆申说。
支流治理同样不留死角,河南对伊洛河、沁河、金堤河等黄河支流开展清淤疏浚、堤防除险加固,仅洛阳市就治理伊洛河河道872公里、护坡236公里,实现河道整治与防洪除涝、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融合。
从幸福河湖到节水典范,从安澜屏障到生态绿洲,河南正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稳步前行,让母亲河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持续造福中原儿女。